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科研进展

【转载】“集蓄保提”技术体系让旱地变良田

文章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12-11-30 浏览量:

    位于山西省东部的寿阳县,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20多年前,这里的农民一直靠天吃饭。如今,这里不但成了粮食生产大县,更成为了旱地蔬菜生产基地,旱地农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寿阳县农业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寿阳农业的发展,可离不开中国农科院建立的寿阳旱农试验区,离不开农业专家教授长达20年的付出。”日前,寿阳县副县长李增福在“寿阳旱农试验区建立20周年庆典暨试验站综合大楼落成典礼”上向记者这样感慨道,“正是依靠我们农业专家们建立的旱作农业‘集、蓄、保、提’的技术体系,才让我们这里的旱地变成了农民的致富田。”

    据介绍,为了发展旱地农业,1992年,中国农科院在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典型代表区——山西省寿阳县建立了旱农试验区,开始了晋东豫西旱农地区农林牧综合发展研究,进行国家旱地农业重点科技攻关。“九五”以来,试验区逐步建设成为集试验研究与示范样板于一体的现代旱地农业园区,建成了占地400亩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研究基地。

    有了基地,有了专家,一项项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开展起来了。20年来,科研工作者根据当地旱农地区的资源状况和农业生产特点,围绕提高降水保蓄率、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突破了土壤水库扩蓄增容、沟垄集雨种植、覆盖抑蒸、碳氮水互作提效和立体高效种植模式等旱地降水生产力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了旱作区‘集、蓄、保、提’的技术体系,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对于旱地来说,‘集、蓄、保、提’,就是要通过集水、蓄水、保水,最后达到改良旱地、增产增收的目的。”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对记者说,多年来,正是这一系列旱作农业科学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带动了寿阳县农业的发展。

    已是冬日,记者在寿阳县宗艾镇看到,连片的田垄里,收过的玉米秸秆正在覆地。“原来,我们种地可不懂这些,现在有了专家,怎么改良土壤,怎么集成浇水,这些技术我们都会了。不光是玉米产量,我们这的茴子白,也是年年高产。”宗艾镇宗艾村的村民兴奋地说。

    据统计,与“八五”平均相比,“十一五”时期寿阳县平均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分别增长了86.0和83.6,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2和4.13,农业和种植业总产值及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4.9、15.6和12.2,均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增速。

    如今,寿阳旱作试验区已成为我国半湿润偏旱地区旱作农业技术原始创新、组装集成和辐射应用的重要基地和科技窗口。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吴胜军说:“寿阳旱农试验区一直是国家旱地农业科技攻关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20年的成果示范应用,为我国旱地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而随着日前寿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综合大楼的落成,梅旭荣则表示:“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寿阳、山西乃至我国其他旱地农田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我国第一部植物工厂专著—《植物工厂系统与实践》正式出版 下一篇:【转载】寿阳旱农试验区20年创出“稳粮—增效—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