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科研进展

【转载】寿阳旱农试验区20年创出“稳粮—增效—循环”模式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12-11-30 浏览量:

    中国科技网讯 作为国家旱地农业科技攻关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山西寿阳旱地农业试验区建立20年来,在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同时,创出一套半湿润偏旱区“稳粮—增效—循环”的旱作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在县域旱地农业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和推广,实现了当地平均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分别同比增长86.0和83.6、年均分别增长4.22和4.13,农业、种植业总产值及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9、15.6和12.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寿阳旱农试验区建立20周年庆典上了解到的。

    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介绍,该试验区以寿阳县宗艾村为基点,兼顾范村和太安村。试验区自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科技部、农业部、山西省有关旱地农业研究的课题,开展了旱地农业环境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在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旱地农田水分与养分变化规律及作物需水规律及其调控途径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在旱地农田水分平衡、作物水分生产潜力、降水高效利用机制及其途径等方面开展了长期研究,探明了旱地降水转化利用的定量关系,揭示了旱农区作物耗水组成和耗水结构特征,明确了降水生产潜力适宜开发度及其主要障碍因子,初步揭示了旱地农田碳氮水关系,确立了旱地碳氮水协调互促机制和技术参数。围绕提高降水保蓄率、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突破了土壤水库扩蓄增容、沟垄集雨种植、覆盖抑蒸、碳氮水互作提效和立体高效种植模式等旱地降水生产力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了旱作区“集、蓄、保、提”的技术体系,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20年来,试验区根据晋东豫西旱农地区的资源状况和农业生产特点,在雨水高效集蓄、田间蓄水保水、覆盖抑蒸、改土培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等旱作节水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试验和模型分析,查明了旱地主要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差异规律,提出了适水型和应变型结构优化方案;研究明确了试验区旱地农业能量物质循环特征,建立了农林牧优化结构;研究建立了旱地作物机械化集雨保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有机无机结合的土壤是培肥技术体系、以秸秆利用为中心的草食家畜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了半湿润偏旱区“稳粮—增效—循环”的旱作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在县域旱地农业中大面积应用和推广,带动了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实现农林牧综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典型模式,为北方同类地区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提供了典型的示范技术。

    20年来,试验区还围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22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7个,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记者瞿剑)

上一篇:【转载】“集蓄保提”技术体系让旱地变良田 下一篇:环发所召开生态安全学术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