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单位概况
  4. 单位简介

单位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简称“环发所”)始建于1953年,2002年经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批准,由中国农科院气象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生防研究所合并成立,是专门从事农业环境领域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十四五”以来,环发所紧紧围绕“四个面向”(面向农业环境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打造农业绿色低碳领域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研究所”为使命定位,聚焦“绿色低碳”国之大者开展理论方法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支撑服务,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学科团队

环发所以农业气象学为基础,不断交叉融合、继承创新,形成了农业气象学、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业生态学、农业材料工程为主体的5大学科领域,组建了气候变化与减排固碳、智慧气象与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灾害防控、生物节水与旱作农业、节水新材料与农膜污染防控、设施植物环境工程、畜牧环境科学与工程、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农业清洁流域、农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农业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多功能纳米材料及农业应用等13个科研团队。

“十四五”以来,环发所对标国家战略需要,抢占先机成立中国农科院“双碳”中心和“双碳”创新联盟,牵头推进院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科学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布局重大科研任务,有组织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加速传统学科与环境生物学、环境信息学、乡村发展学等新兴学科的融合,巩固完善5大学科体系,依托13个科研团队,聚焦农业农村绿色低碳13个重点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形成特色突出和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

二、人才队伍

环发所现有在职职工199人,其中研究员67人、副研究员7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69.7%;博士后28人,研究生340余人,外聘70人,离退休92人。拥有全国人大代表1人、党的十九大代表1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29人次,院级农科英才20人,院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17余人。

“十四五”以来,不断优化院所两级协调联动、引育并举的农科英才支持体系,新增入选院级农科英才18人次、所级农科英才21人,与“十三五”相比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长50%以上。不断拓展研究生培养教育,2021-2024年连续4年获得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牵头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由B晋升为A-学科行列,新增气象专业硕士学位点,与河南农大、浙江大学、中国农大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一流高校共创协同育人新模式,“十四五”末在籍研究生总人数较“十三五”末增加28.6%。

三、科技创新

对标“四个面向”强化协同攻关创新,十四五期间新增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GG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竞争性科研项目80余项。强化减排固碳“底盘”基础研究,在构建全球首个农产品碳足迹因子基准数据库、土壤可测量碳库、养殖场环境足迹数据库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强化应用导向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出新型纳米农兽药、农业气象减灾保险、生物降解地膜、秸秆高效循环固碳和高值化产品、稻田减排增效肥料、微生物菌剂等新产品,畜禽粪便就近低成本处理利用成套技术、北方地区秸秆捆烧清洁供暖关键技术装备、旱地春玉米抗旱适水种植技术、水稻旱直播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节水增效技术、种养结合增效减污技术、密闭式畜禽舍排出空气除臭控氨技术等6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院杰出科技创新奖1项;牵头完成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IF>10期刊论文55篇,是“十三五”的6倍,2篇成果入选院重大科学发现,高被引论文数全院排第6。

四、成果转化

坚持全所“一盘棋”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任务分工,围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国入侵生物普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专家团、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等重大任务派专家、出主意、送技术、做示范、搞培训。连续3年发布《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主笔提出高质量咨询报告230份,其中获政治局委员肯定性批示19份,政府智库作用越来越突出。聚焦绿色低碳深化拓展所地、所企合作,年均促成500余个技术合作项目落地,“十四五”以来推广应用关键技术50余项,全所成果转化收入较“十三五”增长80%。持续加强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和转化,获授权发明专利282件、国际发明专利15件,均为“十三五”的3倍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84件,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7倍;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院知识产权转化奖2项、科普类奖7项。

五、条件平台

环发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推进与学科发展相匹配的创新、研发、中试、观测各层级平台建设,打造形成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山西寿阳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发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北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节能与废弃物处理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等7个部级实验室,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国家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盟等3个国家科技创新联盟,农业农村部寿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顺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那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岳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4个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个综合性试验基地(顺义基地)和4个专业性试验基地,多层级、多功能的农业环境科研平台体系更加完善。

六、国际合作

环发所建有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美农业环境中心、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气候变化与农业减排固碳联合实验室、CYMMIT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13个,牵头建立等国际平台并获得正式批复;积极支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罗马尼亚农业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尼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打造与中东欧、中非国家高水平科技合作的新渠道。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学计划、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与巴基斯坦、丹麦、尼日利亚、德国、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等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旱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水土保持、新型生物降解地膜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全方位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农业领域谈判,引进国际知名专家20余人次,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国际机构兼职近20人次,研究所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七、学术期刊

环发所主办《农业气象》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