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团队建设
  4. 生物节水与旱作农业团队

【中国青年报】我国北方旱地农业产出全国58%粮食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邱晨辉 发布时间: 2021-02-01 浏览量:

       记者今天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经过多年的潜心攻关,我国旱地农业技术尤其是旱地农业自然降水利用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旱地农业自然降水利用率从2000年前的56%,提升至2020年的65%,部分示范区可达70%以上,远高于全球50%的平均利用率。
       据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旱地农业学科首席梅旭荣介绍,我国旱地农业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及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提供了全国58%的粮食(含灌溉)和75%以上的牛羊肉。这些区域是贫困常发区和生态脆弱区,也是主要粮食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因此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止返贫等工作中非常重要。
       30年前,梅旭荣带领团队开始研究旱地农业生产技术,那也是我国旱地农业技术研究刚刚起步的阶段。针对北方旱地频旱多变环境、水土过度利用、生产稳定性下降等问题,由他领衔完成的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项目,持续开展了长期多点定位试验研究。
       据他介绍,旱地农业,缺乏灌溉水源,提高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是关键。针对北方不同类型旱地农田,中国农科院通过创建不同抗旱适水种植主导技术,并研制配套技术产品实现标准化,将试验示范区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此外,项目团队还查明了北方旱地自然降水利用的状况,查明了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的开发程度,并研发了一批集雨聚水保墒的技术,建立了不同区域的旱地发展模式。
       梅旭荣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以深度节水和极限节水为主攻方向,重点揭示旱地海绵田定向培育机制和旱地特色作物节水提质机理,突破旱地海绵田营造、绿色覆盖抑蒸、水肥协同提质、种养一体化和农田系统生态化重构等关键技术,研制智慧集雨补灌系统、新型多功能抗旱制剂、生物可降解地膜新材料等系列产品,形成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农业聚水保土增效技术模式。

上一篇:环发所动员部署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工作 下一篇:【科技日报】58%粮食来自北方干旱缺水地区,可持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