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农历  乙巳年三月廿六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媒体报道

【新华社】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求破局

文章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25-04-01 浏览量: 118

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长江的保护要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近日,中国农学会主办“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家研讨会”,邀请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长江经济带6省市高校科研院所近20位专家参会,就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形势进行研判交流,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力支持,为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区域农业绿色发展贡献新思路、新技术、新举措。

483a4ff7271242e786d4202879b30c12.png

中国农学会主办“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家研讨会”

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呈现三大特征

作为中国经济的大动脉,长江经济带覆盖长江沿线的9省2市,以约20%的国土面积支撑起全国超过40%的经济总量,是生态安全与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然而,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短板。

研讨会上有专家表示,当前长江经济带的面源污染问题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较多问题,污染的治理存在很多难点。当前长江经济带的面源污染主要呈现三大特征。

首先,当前污染以氮、磷污染为主,长江经济带经济作物占比高,农业中农药、化肥投入相对较高。与会专家认为,总磷已成为水质恶化的首要污染物,农业化肥过量施用,尤其果蔬等经济作物氮磷钾肥用量远超过推荐值。

同时畜牧业产生的粪污也成为污染主要来源。

据统计,为满足我国居民肉蛋奶需求,我国猪禽牛羊年存出栏总量约为20亿头当量猪,具体包括存栏1500万头奶牛、9000万头肉牛、3.2亿只羊,出栏近10亿头猪,以及相当于2.5亿头当量猪的禽类,包括蛋鸡和肉鸡。因此,粪污年产生总量巨大,达到38亿吨。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国学表示,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耕地保有量近6亿亩,大概存出栏6.85亿头当量猪的猪牛羊禽,也就是平均每亩耕地承载1.14头猪,产生的粪污量约10亿-12亿吨,占全国各类养殖畜种粪污总产生量的1/3。而且由于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造成严重种养分离,个别地区大中城市周边养殖量和粪污产出量巨大,土地承载严重不足,污染风险非常高。

其次,长江经济带地域广阔,面源污染治理复杂性高。

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小农户占比大、技术推广难,加之经济作物种植密集、农民增收压力大,源头减量阻力重重。

在张福锁看来,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三大挑战:经济作物占比高,资源投入较高;小农户占比高,经营方式不合理;面源污染治理与农业增产增效目标实现间存在矛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吴永红认为,长江流域地形复杂,中下游分为水养区、低丘山区两类。低丘山区面源污染是梯级发生,频率高,与水土流失同步发生。长江中下游水养区较多,生态系统脆弱,一体化治理难度大。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注意的是,污染治理的滞后效应显著。

张福锁表示,从全球经验看,农业面源污染的滞后性影响世界河流的生态安全。如密西西比河治理60年仍未彻底解决磷污染;泰晤士河流域195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而河流磷输出在1970年达峰,1990年后才开始逐渐下降。因此,长江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类似的长期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面源污染属于全球问题,美国、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面临着农业面源污染,且未来随着能源领域碳排放减量,农业排放占比或将增加,这属于必然过程。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梅旭荣强调,要正确认识农业面源污染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农业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元素的输入输出是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体现,农业面源污染并不是洪水猛兽,不能简单地追求“零排放”,需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重构实现生态服务价值最大化,促进面源污染长效防治。

技术供给破解氮磷污染难题

长江经济带农业增产、提质、增效压力大,同时又面临污染防治压力,针对多维挑战,与会专家提出多项科技解决方案。

首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在田间管理上应用成套绿色管理技术,使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出产品全程绿色化,系统性实现产地环境生态化。”张福锁团队以绿色投入品与绿色生产技术为主要抓手,通过“绿色智能肥料”创新,结合缓释技术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在重庆蔬菜、柑橘基地实现污染削减20%-40%。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周胜介绍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发的“阻泥排水口”装置,通过嵌入式设计减少稻田泥浆流失,氮磷净化效率超30%,且不干扰农机作业。

此外,李国学提出的畜禽粪污“种养结合”模式,利用秸秆堆肥、沼气热电联产等技术,推动四川万头猪场实现水肥精准化污染排放;吴永红团队的创新“周丛生物肥”,可以通过微生物聚集体调控土壤养分释放,促进水稻增产,减少磷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深化,智能化监测与智能化管理已成面源污染治理、防控的有效手段,未来有望起到更大作用。

据浙江大学教授梁新强介绍,在浙江推广“生态沟渠2.0”,结合物联网实现农田排水精准管控,以生态沟渠为主,附带后端的水塘整治、前端测土配方,化肥减量,能够做到污染物零直排,目前正在浙江省大力推广。

中国科学院团队用“AI算法+遥感”破解面源污染,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抓取流域地表温度、植被覆盖、水体浊度等生态参数,再结合地面传感器实时回传的土壤墒情、气象数据,构建出长江流域首个“水肥药沙”四维动态模型。

政策协同构建污染治理新机制

面源污染治理不是哪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策、资本、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为破解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专家提出需从政策协同、市场化机制及主体培育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形成系统性治理合力,整合水肥药沙协同管控,破解“种地不管水、治水不懂田”的部门壁垒。

对此,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宏斌表示,解决面源污染,需要化解种养不平衡挑战,建议多组织类似专题研讨会,综合各部门行业司局意见,在保障粮食安全情况下开展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治理。从产业布局、空间结构上平衡布局、系统设计。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需要制定农田排水、分散养殖等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

梅旭荣表示,从中国经济、农业的发展阶段看,现阶段应该强化政策措施,制定限制性标准,比如化肥投入限量,重点经济作物的投入品标准。

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晴雯补充道:“建议监测和监管系统引入AI如DeepSeek,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形成网络化、链条式监测监管,进而基于菜单式管控,形成各区域特色式的治理模式或方案。”

同时,创新投入机制与运维机制。针对治理资金压力,专家建议推广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粪污处理、生态沟渠运维,并探索碳汇交易与面源污染治理联动。

“需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直补力度,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减轻中端、末端的治理压力,降低面源污染治理压力。”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朱坚提出,一方面要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做好宣传;另一方面明确生态设施运维责任,防止二次污染。

与此同时,部分与会专家认为,培育新型治理主体,将从主观上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张福锁表示,通过培养乡土技术员、普及环保知识,可提升农民的环保参与度。以直播、短视频等模式,培养大批科技农民,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取得了极佳效果。

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科技、政策与社会力量深度融合。唯有坚持“源头控污、过程拦截、末端修复”全链条思维,方能守护一江清水,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文/里雨曦,实习生 马睿梓、汪涵睿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65823?docid=12465823&newstype=1001&d=134fed6&channel=weixin

上一篇:【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红领巾播种新梦想 新农人智绘科技田 ——“新农科”创新教育基地成立暨六年级毕业课程实践活动纪实 下一篇:【科技日报】“百县万顷土壤健康与单产提升示范行动”在京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