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媒体报道

【新京报】扎根旱地 治旱兴农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发布寿阳站精神

文章来源 :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23-09-28 浏览量:

此次发布寿阳站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几代农科人执着旱作农业创新、默默奉献的无私品格。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三十多年扎根黄土地,三代科学家常驻乡村田野,研发旱作农业技术,保障粮食稳产丰产,并建起了一座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在山西寿阳县发布寿阳站精神,“扎根旱地,集智攻关,治旱兴农,服务人民”。

寿阳站位于山西省寿阳县宗艾村和景尚村,始建于1991年,以晋东豫西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长期开展旱地农业的定位观测、科技攻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30余项,2021年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发布活动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介绍,32年前,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响应国家科技攻关号召,牵头在山西寿阳建起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32年中,寿阳站三代科技工作者扎根旱地、薪火相传,在旱地农田生态环境要素监测、作物耐旱节水机理、降水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和区域综合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推动了我国旱作农业科学的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振海表示,此次发布寿阳站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几代农科人执着旱作农业创新、默默奉献的无私品格,倡导科研人员学习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深耕科技、知农爱农的家国情怀。

没有灌溉条件、依靠自然降雨进行的农业生产,就是旱作农业,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介绍,“在全球,旱地占全部耕地的81%,贡献了60%的粮食,在中国,旱地占50.3%,贡献了46%的粮食。因此,旱地是粮食安全稳压器,推进旱地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我国有数千年旱农历史,过去数十年中,随着科研攻关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旱农经验中,不断融入现代技术的成果,但在当前,旱农仍有广大的空间亟待探索,梅旭荣介绍,“寿阳站精神中的扎根旱地,源于旱农人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集智攻关,源于旱农人勇攀高峰的责任担当;治旱兴农,源于旱农人旱地生金的不懈追求;服务人民,源于旱农人知农爱农的深厚情怀。作为旱农人,未来仍将不断发扬和传承寿阳站精神,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上一篇:【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举办“寿阳站精神”发布活动 下一篇:【中国财经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