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媒体报道

【新京报】占全球81%的旱地 如何为世界保障粮食安全?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作者: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发布时间: 2023-10-26 浏览量:

中国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和各国伙伴一起,进一步加强旱地农业科技技术创新与合作交流,提升旱地农业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度。

在全球,依靠自然降水生产的旱作耕地,占全部耕地的81%,这片广袤的区域中,生产着全球60%的谷物和50%的畜产品。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旱地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10月24日-25日,首届旱地农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各国的农业科学家共论旱地农业的未来,记者了解到,论坛发布了多个旱地农业报告。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旱地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紧密的联系,必须积极应对旱地农业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生产更多的粮食,让人类得以存活。

来自全球各国的学者专家,共论旱地农业发展之路。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供图

21亿人口生活在旱地区域

以自然降水进行生产的农业,被称为旱作农业,而旱作农业中,处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气候区,自然降水不足的农业生产,被称为旱地农业。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介绍,这些地区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41.2%,覆盖了100多个国家,据估计,全球约21亿人口生活在旱地农业区,并主要依靠旱地农业为生。“全球旱作耕地面积约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81%,生产了全球60%的谷物和50%的牲畜。这凸显了旱地农业在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81%的旱作区域中,并非所有地方都缺水。梅旭荣介绍,“一部分旱作区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进行旱作的。研究表明,在全球80%以上的粮食种植中,水的来源都是降雨,这说明,雨水和土地,是生产粮食中同样重要的因素。”

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域中,不仅有农田,还包括林地,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董乐介绍,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占地表41%的面积,其中包括11亿公顷的森林,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7%,“旱地不是荒地,具有很大的价值。”

梅旭荣表示:“旱地和营养不良、饥饿、贫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韧性、脆弱性等全球性问题都是相关的,而要应对这些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促进旱地的利用,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让人类得以存活。”

全球旱农面临严峻挑战

旱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部分,也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中,水是最重要的资源。地球上的水,97%含盐,不适合农业利用,在可利用的淡水中,70%被用于农业生产。吴孔明说:“水资源匮乏的环境下,旱地农业对粮食生产的意义尤为重要,提高旱地农业的生产能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的保障,都有重要意义。”然而,旱地生产本身,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吴孔明介绍,“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加剧的背景下,旱地农业正面临自然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干旱频发和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重大挑战。”

“我们曾经在非洲某地进行过一个农业项目,当地已经持续干旱了两年,2000多万人处在粮食不安全的状态中。”董乐说。

同样处境的人,在全球还有很多,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土壤水和农林团队的首席科学家维奈·南吉亚(Vinay Nangia)介绍,“在过去75年中,世界人口翻了一番,全球粮食需求增加了2倍。同时,人类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土地和地球的再生能力受到影响,加剧了地球和生态环境恢复的难度。事实上,从1980年开始,人类的需求就超过了地球的再生能力,超过了土地的再生能力,到1999年,人类需求已经超过了地球再生能力的20%。”

别让人们被迫离开家园

“我们必须要采取一些行动,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共处,尤其在脆弱的旱地,不要因为过度或不恰当的攫取,让土地变得不宜生产,让人们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维奈·南吉亚说,“未来,我们要扩大灌溉区,进行引流,同时扩大雨养种植区域,让更多的自然雨水用于农业灌溉。”

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灾害加剧,水土资源退化,食物需求增长,全球农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球层面的协作,更需要技术创新的推进。

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如何高效地利用水,则是旱地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梅旭荣介绍,传统旱作模式下,全球平均降水利用率为50%左右,也就是说,自然降水中,只有一半是供作物使用的。“而我们通过众多技术,尽可能减少蒸发、渗漏的部分,可以把降水利用率提升到70%以上,这是近二十年来的成果,是颠覆性的改变。”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介绍,我国旱地降水利用率等技术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供图

水资源匮乏,降水利用率不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全球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低,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有82%的水并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

在全球,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新的农业用水来源,国际盐碱研究中心所长塔瑞法介绍,“研究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废水和海水,通过处理之后可以用于农业灌溉,而抗盐、抗旱作物的研究,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有助于解决农业缺水的问题。”

我国旱农技术领先世界

在全球,耕地灌溉比例为19%,我国是全球灌溉比例最高的,目前是49.7%,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即便如此,旱地仍然占据了半壁江山。开发旱作技术,仍然是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我国有悠久的旱作农业历史,千万年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旱作经验。现代化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旱作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长期进行现代旱农技术的研发。据介绍,目前,我国在降水利用率等多个旱作农业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吴孔明介绍,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与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同实施了一大批旱地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项目。以提高雨水利用效率为重点,研发了农田集雨、覆盖保墒、水土保持、免耕和少耕、节水灌溉以及冠层调控等关键技术和种子包衣剂、抗旱种衣剂、土壤结构调理剂、深松整地机等产品装备。“通过抗旱适水种植模式和关键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促进中国旱地农业发展,为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降水利用效率提高提供了支撑,平均提高了7个百分点,旱地作物的降水生产力在过去三十年中几乎翻了一番。这是科技发展非常重要的贡献。”

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指导各地统筹做好在缺乏灌溉水源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工作。“未来,将围绕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的提升,加强科技创新支持,促进旱地农业发展转型;引导应用场景搭建,促进旱地农业成果落地;深化各方合作交流,促进协同攻关创新。”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副司长张振华说。

我国科学家分享旱作农业经验。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供图

中国经验助力全球农业

在发展旱地农业技术的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和世界交流,助力全球旱地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代表陈志钢介绍,早在1987年,中国就已经和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国际水管理研究所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进行了粮食、旱地系统研究等多方面的合作。

董乐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有丰富的交流,如在建立在非洲地区长期抗旱能力等问题上,正在尝试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在该地区建立抗旱的韧性。

吴孔明表示,“开展旱地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交流,共同行动应对挑战。目前,中国农科院已经牵头成立了国家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灌溉农业科技发展联盟等一系列交流平台,中国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和各国伙伴一起,进一步加强旱地农业科技技术创新与合作交流,提升旱地农业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助力于消除贫困、减少饥饿、推动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

“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全球各国之间科学研究创新的协作,以此提高旱地农业效率,提高人们的福祉。”塔瑞法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许丽

原文链接: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98276022168237.html?shareuser=156957615812040

上一篇:【农民日报】首届旱地农业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下一篇:【Xinhua】Chinese scientists cooperate with world partners to promote dryland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