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媒体报道

【新华网】扎根黄土高原三十载 寿阳站助推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新华网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 2021-07-07 浏览量:

       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李楠)7月3至4日,“旱作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暨寿阳旱作农业试验站建站30年总结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寿阳召开。研讨会回顾了寿阳旱作农业试验站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和高端对话,研讨了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与平台建设。
       据了解,寿阳站始建于1991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 环发所)为长期开展旱作农业试验观测以及核心关键技术和模式创新,破解旱作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生产力提升机制和资源承载力与生产力布局等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而建设。
       “旱地农业、旱作技术是一种尊重自然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现代旱地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可以培育和营造土壤水库,提高农田可利用水量;减少非生产性耗水,提高水的可利用性;发挥生物节水潜力,提高作物产量;优化旱地农作制度,增强旱地农业的抗逆性和稳定性;此外,建立区域旱作农业发展模式,还可以实现增产提效。
       “旱地农业区是我国主要粮食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环发所党委书记郝志强介绍,1991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国家旱地农业攻关实验区的布局,在山西省寿阳县建立了国家旱农试验区,围绕旱地农田作物高效用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展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环境要素监测,作物高效用水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的研发。
       郝志强说,寿阳站2005年获批成为原农业部旱作农业野外科学观测站。2020年获批成为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经过两轮评审,2021年正式进入科技部择优建设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
       30年来,寿阳站建成了基础设施完备、仪器设备精良的平台条件,凝聚形成了一支长期扎根黄土地、无私奉献的旱作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队伍,实施了一批国家旱作农业科技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数据资料和材料。
会议上专家一致认为,“十四五”期间急需进行新时期变化环境下我国旱作农业类型分区,研究揭示旱作海绵田水碳氮高效“蓄、保、用”土壤构型定向培育机制以及作物优质品质形成的多因素协同调控机理,优化典型区域气候应变性旱作适水种植结构和模式,构建不同类型区旱作农田生态景观格局;以深度节水和极限节水为主攻方向,重点研究突破抗旱节水品种鉴选、耕层土壤理想结构营建、绿色覆盖抑蒸、水肥协同提质增效、种养结合水分养分循环和农田系统生态化重构等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实现适度规模艺机一体化和智慧耕作。
       据悉,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调研了寿阳旱农试验站,了解了试验站平台建设、试验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情况。此外,研讨会还举行了共建寿阳县中小学生”四创“教育实践基地和党组织结对共建签约、揭牌仪式。

上一篇:【CCTV-10】《科幻地带》:科技改变生活(上)-植物工厂技术 下一篇:【新华社】中国农科院将组建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