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2019年度我国核技术农业应用十大进展发布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陈海波 发布时间: 2020-08-31 浏览量:

        空间诱变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核辐射诱变创制水稻镉低积累新品种、我国10大主产省区牛奶稳定同位素溯源数据库、多同位素技术解析农业面源污染物来源、农产品辐照加工标准……2019年度我国核技术农业应用十项重大新进展8月7日由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发布。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刘录祥研究员表示,核技术农业应用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长期以来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区域植物诱变育种项目计划的牵头国,在农作物突变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培育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领先成果。此次遴选全国涉核农业科研机构完成的农作物重大新品种、核素辅助食品溯源与生态环境治理、农产品辐照加工标准化和关键技术平台等最新成果为基础,依据产品引领、技术创新、重大突破的原则,经初选、学会评审及推荐等过程,最终形成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19年我国核农业应用最新研究水平的应用研究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发布重大核农科技进展等信息,使之成为我国核技术军民融合发展的风向标,促进传统农业升级改造和现代化发展。”刘录祥说。
       十大进展具体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 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实现大面积应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空间诱变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选育出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解决了重穗型品种易倒伏的生产难题,连续多年实打亩产超过800公斤,累计推广应用7700万亩,是目前全国第二大小麦推广品种。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扬辐麦系列弱筋优质高产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将辐射诱变与常规育种融于一体,创新小麦诱变育种方法,选育出扬辐麦3号、4号和5号等系列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3000万亩。2019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 核辐射诱变与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将辐射诱变与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相结合,创制出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抗病性好的水稻新种质,培育出Ⅱ优D069等高产抗病亚种间杂交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1400多万亩。201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 核辐射诱变创制水稻镉低积累新品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利用建立的高能电子加速器核辐射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重金属低镉积累等新种质22个,培育出镉低积累两系杂交晚稻新品种C两优266,累计推广470多万亩。2019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 国内首个牛奶稳定同位素数据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构建完成我国首个涵盖4大奶源带、10大主产省区的牛奶稳定同位素数据库以及对应地区的饲料、饮水等稳定同位素数据库,奠定了我国在农产品稳定同位素溯源方面的领先地位。
       6. 利用多同位素技术解析农业面源污染物来源。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综合利用环境放射性核素和单体化合物稳定性同位素以及稳定性水同位素等多同位素技术,实现了对流域泥沙和水体N污染物来源贡献的定量辨识,有效地解决农业流域面源污染物来源与负荷不清的问题。
       7. 亚太国际植物诱变育种协作网(MBN)。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成立并出任主席国,刘录祥研究员担任首轮主席。MBN助力于加强植物突变种质资源交换、突变技术平台共享、突变新基因挖掘与利用、青年专业人才培养和联合项目申报等。
       8.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原子能机构协作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其下属有关研究所分别牵头成立了包括植物核辐射育种技术、土壤和水管理核技术、农业核应急装备与响应技术、食品安全质量核技术、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控核技术等五个协作中心。该中心将促进核技术农业应用国际合作,助力核农科技发展和食物安全。
       9. 科普读物《辐照食品科普知识50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高美须等撰写,首次用50个问答,浅显易懂的回答了公众对辐照和核技术领域的诸多疑虑,帮助于消费者和管理者了解辐照技术在食品加工和安全上的应用。
       10. 辐照标准专著《农产品辐照加工与标准化》。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刘春泉研究员等撰写,内容包括辐照技术原理、辐照装置和运营、辐照应用领域和辐照标准国内外现状和需求,是我国第一部以标准化作为切入点,系统分析辐照加工标准化的专著。

上一篇:农村人居环境宣传系列动画(一)乡村要振兴 厕所要革命 下一篇:【中国科学报】农业科技如何“抗洪救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