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乡间悄然兴起“绿色革命”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秦志伟 发布时间: 2018-06-13 浏览量:

       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普通大众,他们的关注点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这种变化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的真实体现。重视农业环境,真的到时候了。
       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或者农业从业者,甚至普通消费者,单一强调农业增产和强调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并重之间,该如何选择?6月9日至10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第十二届农业环境科学峰会暨全国农业环境科研与产业协作网会议上了解到,后者正成为趋势。他们的关注点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这种变化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的真实体现。重视农业环境,真的到时候了。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从追求产量转向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并重的重要标志。这些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主任张福锁教授也深刻感  受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时代,我国农业正朝着优质化、绿色化、功能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理事长梅旭荣告诉记者,农业科技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
       无疑,一场“绿色革命”正在农业农村上演。
       农业发展观的一场革命
       放在几十年前,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并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但现在却出现了“谈肥色变”“谈药色变”的现象。不可否认,这些农业投入品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只是现在人们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当前,我国农产品总量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满足了吃饱饭的问题。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表现为一般农产品不缺、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绿色发展需求迫切。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被看成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革命。在梅旭荣看来,农业绿色发展是“三农”发展观的一次飞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从本质上看,我国农业发展还是依靠拼资源拼消耗实现数量增长。比如,耕地资源超强开发,东北地区黑土地不断退化,南方红黄壤酸化加速,设施农业土壤板结加重;农业用水总量虽然没有增加,但用水方式还很粗放、大水漫灌比较普遍;畜牧业、渔业方面则存在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现象。
       与其他领域相比,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面临的机遇也更加突出。
       据介绍,一方面,我国粮食在数量上已经超过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追求从常规生产到绿色生产的空间更从容。另一方面,不管是主动跟着市场走,还是被市场逼着走,现在农民生产生态产品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基于此,《意见》首次全面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
       各地农业的绿色探索持续升温。近年来,重庆更加注重农业绿色发展和污染防治,在畜禽养殖、化肥农药使用、水产养殖、产地环境监测、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以化肥农药零增长为例,重庆市农委生态与农村能源处陈力平博士介绍,重庆主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2017年,重庆化肥实用量95.5万吨,比上一年减少0.7%,利用率提高到36.5%,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农药实用量1.74万吨,比上年减少0.8%,利用率提高到38.4%,同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
       重庆的探索是全国的缩影。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多。我国农药化肥使用量提前3年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率均达到6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3%。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目前我国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经营方式正在得到改变,农业资源利用过高的强度正在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正在减缓。
       技术到位率是关键指标
       事实上,农业绿色发展并非一日之功,受长期以来对数量的片面追求和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绿色发展的要求在实施层面还面临一些难题。
       徐志宇是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的处长。他明显感觉到,相比于育种、生物科技、植保等,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更加“沉闷”。
       “世界上有些经验可以借鉴,但有些还需要自主创新。”徐志宇以地膜为例表示,从科学研究上来说,地膜污染后,对土壤结构、作物、环境到底有什么影响,目前可查到的中英文文献非常少。他也感叹,地膜对于农业本来是一场白色革命,现在却成了白色污染。
       技术到位率是张福锁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他的团队研究发现,目前真正的农业生产技术到位率只有18%。
       为了证明技术到位率的重要性,张福锁团队挑选出了与小麦、玉米有关的10项技术在河北曲周某村进行试验。5年的试验结果显示,他们只把10项技术到位率提高到53%,而不是100%,效果就已经非常显著。
       “不仅产量增长,而且水肥等投入量明显下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张福锁表示,完全可以动员政府和农民,充分利用市场,把这件事做好。
       农业绿色发展看似是资源环境问题,其实也是经济问题。
       “要转变观念,聚焦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要加强整合研究,解决技术短板问题。”梅旭荣说,一是关于绿色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优化,要研究种植制度生态化的问题;二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推进农业清洁流域建设;三是调整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切入点,要从品质上作为解决农业环境的切入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四是要加强西南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等区域研究。
       同时,梅旭荣认为要加快形成农业环境科技产业体系。他表示,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离不开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真正把“学研产”变成“产学研”,要充分发挥循环农业产业联盟的作用,加快农业环境科技产业的发展。
       此外,要加强农业环境治理政策支持研究。梅旭荣表示,一是研究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的环境基准,同一个作物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气侯和土壤等自然条件不一样,它的环境基准也不同,首先要在粮食作物,蔬菜、果树、养猪等方面先进行探索和研究。
       环境替代资源构想形成
       无论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还是提高技术的到位率,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杨其长研究员认为,其关键在于能否保证水、土和矿质养分的可持续供给和生存环境的可支撑能力。
       在张福锁看来,现代农业不再只强调水分或养分等单一因子,只注重一方面也不符合产业的发展需要,“必须从单一因子研究走向系统研究、综合研究”。
       在会上,杨其长再次提到了“环境替代资源战略”构想。据他介绍,该构想的理论核心是通过优化农业环境要素(光、温、CO2等)以及设施工程手段,大幅提高农业不可再生资源(耕地等)的利用效率,即实现环境替代资源,解决农业资源严重紧缺的重大难题。最近30年来,通过设施条件下的环境优化调控,使蔬菜等食物产量得到数倍增长,植物的立体高效栽培以及未来的垂直农场等都是环境替代资源的具体实践。
       “实施‘环境替代资源战略’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缓解资源短缺现状,将是未来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杨其长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 “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环境替代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智能LED植物工厂成果的应用情况,对植物工厂在大幅提高资源效率和食物产能以及为岛礁等特殊场所提供蔬菜保障方面的贡献给予高度赞赏。
       在梅旭荣看来,以植物工厂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可提高耕地利用率,扩容国土资源空间,“它可以在传统耕作手段无法使用的沙漠、戈壁、海洋、城市大厦甚至太空和星月探索等地使用”。据悉,目前自然资源环境较差的以色利、日本和荷兰等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不可否认,植物工厂由于存在能耗大、运行成本高、高品质农产品差异化市场缺乏等发展瓶颈,还须从技术上进一步攻关。可喜的是,杨其长团队已在节能降耗、蔬菜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纵观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都是从最初从追求产量为目标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如今,我国农业生产也正在向这一方向迈进。随着农业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未来农业的绿色底色将更亮。最终,“农业将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梅旭荣说。

 

 

 

上一篇:【农民日报】第十二届农业环境科学峰会召开 下一篇:【新华社】胡春华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调研农业科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