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媒体报道

保障粮食安全“观天察地”六十年

文章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13-12-11 浏览量:

《 农民日报 》( 2013年12月11日   05 版)

    本报记者 肖力伟 吴佩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载创新发展,六十个春华秋实……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六十年来,我们不断调整学科,辛勤耕耘。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这当然离不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但也与我们研究所提供的技术和服务,尤其是农业气象和农业环境科技密不可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灾害损失若减两成粮食增产200亿斤

    记者: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防灾减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做好农业气象监测与预警,指导农民科学防灾减灾,也应该是研究所的一项主要工作?

    梅旭荣:“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而比土地更基础的,是我们的农业气候和气象,也就是“天”。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立足科技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粮食要实现持续增产,必然离不开对农业气象的研究。作为农业气象研究的国家队,这么多年来,我们研究所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目前我们国家每年因灾损失的粮食产量约1000亿斤,如果每年能将灾害损失减少两成的话,那也相当于增产200亿斤。从建所开始,我们就从事灾害的防御工作,如今,我们做的工作包括灾害监测预警评估,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以及灾后的风险转移和生产的恢复指导。

    其次,是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根据各地不同的气象特点,气候特征,划分出哪些地区适宜种植什么作物,并完成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气候资源图集。现在的粮食连年增产就是在当时确定的农业气候区划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三,是旱作农业与节水农业的研究,尤其是在我国旱作区推广的新技术,助推了全国粮食增产。在这方面,我们根据北方旱作农业区域的环境特点,建立了旱作节水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体系,保障了当地的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第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世界上的粮食生产也面临新的气候环境,研究气候变化规律,为当前国家粮食生产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致力农田生态修复解决面源污染难题

    记者:粮食若还想要持续增产,离不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农业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国内农业气象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国家队,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梅旭荣: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概念,今年,农业部也已经在各地启动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如果没有好的生态环境,粮食持续增收怎么可能有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怎么可能有保证?

    60年来,我们的科研团队一直围绕着农业气象开展研究,农业生态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保证农业生态安全。我们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不仅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进行研究,同时对退化及污染的农田进行生态修复,此外,还围绕农药绿色助剂研制与推广、秸秆炭化还田技术等,提出了“农业清洁流域”的概念。

    举例来说,畜牧业污染源的控制,这个工作既有环境工程的内容,也有农业生态修复的项目。我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畜禽粪便沼气处理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和技术开发与应用》,针对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的问题,提出了沼气处理的新方法,新的技术模式,实用性强,减排效益也很明显。另外,像我们科研团队一直在做的生猪养殖发酵床垫料养殖的项目,也就是通过发酵床垫料,解决生猪养殖中的粪便污染问题,关注的是农业的循环发展,在治理中出效益。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记者:农业气象主要研究“光、温、水、气、土”,包含的内容不少。多年来,研究所的很多科研创新也都是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那么,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环境科研水平如何?科研创新是怎么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呢?

    梅旭荣:上世纪的50年代,国家希望能够在热带地区大规模种植橡胶,从而打破国外封锁,保障战略需求。作为一种热带作物,橡胶的种植纬度比较低,北移一直是个难题。我们农业气象人通过实地考察,根据气候、小地形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防寒植胶的建议,将国际橡胶种植的北界定义在了北纬32度,为国家的橡胶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连续遭受大面积气象灾害,我们在应对气候资源利用、干旱和低温冷害防御等方面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保障了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

    同样,我刚才也提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开展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及区划、作物和畜牧农业气候区划,对我国的主要农作物进行了区域布局,实现了一些作物的越区种植,如今,我国的作物区域划分基本也就是按照我们的布局进行的。

    作为农业环境科学领域的国家队,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光、温、水、气、土等农业环境要素及时空演变规律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就创新什么。目前,我们的农业环境研究在国内科研院所中综合实力排名前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又不断地创新技术,通过研究农业小气候,发展农业环境工程,如,开发出了蔬菜工厂化栽培及环境调控技术,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植物工厂专著。2010年,我们的植物工厂亮相世博园,更是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

    近年来,我们又开始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现在我们是国家气候变化谈判农业领域的唯一技术支撑单位,也是农业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组长单位。关注国内外最热点问题,根据国家需要,围绕农业气象的主线,我们瞄准两个目标:保证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拓展领域,创新技术。同时,我们的学科设置也是根据这一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目前形成了农业气象学、农业水资源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环境工程和纳米农业5个优势和新型交叉学科领域。

    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记者:科学研究不仅仅要为国家提供决策依据,也要服务农业生产需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既要“顶天”更要“立地”。“立地”方面是怎么做的?

    梅旭荣:农业科技创新最终的目的是要将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这么多年来,我们农业气象的研究更是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我们的科研也与农民的需求紧密集合,不断为他们开展培训示范,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比如,我们的技术推广采取了农民田间学校的方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示范放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去看、去学。现在,我们已经在各地成立15个创新平台和基地,这些基地有我们最新品种的展示,最新技术的集成,农民如果想怎么种,种什么,一目了然。今年秋播的时候,山西寿阳的综合试验站里就来了很多咨询的农民,他们想看看农科院到底种了什么品种,用了什么技术。这就是示范带动的作用。现在,我们的针对旱地农业的研究,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比较显著,推广面积已经达到了数亿亩,更是带动诸多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我们在推广技术的时候,采取与地方农科院合作的方式,这样保证技术因地制宜,更加到位。我们还牵头组织成立了由70多家农业环境科研领域科研单位、高校参与的“全国农业环境科研协作网”,担负着农业环境协作科学实验方法、规程制定、数据库建设与汇总、数据报告等公益性任务,为农业灾害的即时监测预警以及联动防控做保障。

    面向未来战略定位不断创新再扬风帆

    记者:正如您所说,无论是保证粮食继续实现增产,还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环境必然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只有先解决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未来几年有什么样的目标,又有怎样的规划?

    梅旭荣:如今,我们在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依然有很多的科研项目。像我们最新提出的纳米农业应用,也是我们农业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我们围绕多功能纳米材料及其农业应用,高效、安全的绿色农业投入品创制和农业纳米生物技术开展了多项研究。

    今年是我们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农科院实施创新工程的启动之年,目前,我们的农业环境科研水平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我们的战略定位是:成为农业环境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领跑者,我国农业环境学科体系的重要构建者,农业环境技术提供者和国家农业环境保护决策的主要建言者。

    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现代农业的前景,事关粮食生产的安全,解决了农业环境问题,粮食增产的潜力将非常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农业气象环境的研究,不断科技创新,开展国际合作,让农业气象科技和农业环境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我们真正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

 

上一篇: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 下一篇:我所最新成果——全自动土壤样品粉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