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科研进展

研究揭示农业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微塑料季节性赋存特征与迁移

文章来源 :农业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团队 作者:于寒青 发布时间: 2025-02-14 浏览量: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典型集约化农业小流域土壤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量化了极端降雨事件下侵蚀驱动的泥沙来源与微塑料的输出负荷,揭示了土地管理政策转型背景下微塑料的“源-汇”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image.png

集约化农业活动和土地管理往往会导致土壤微塑料积累和侵蚀加剧,在水流冲刷、地表径流等作用下土壤微塑料会进入水体,威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明确土地集约化利用对农业流域土壤微塑料时空分布与输出负荷的影响,对制定针对性的微塑料污染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该研究以北方集约化农业小流域为对象,连续一年监测流域土壤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创新联合应用单体化合物稳定性同位素(CSSI)泥沙指纹技术与7Be示踪技术,定量解析了极端降雨事件下泥沙及微塑料的来源贡献与输出负荷。研究表明,由于外源微塑料投入及其自身分解,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微塑料丰度均在2022年11月达到峰值,其中林改农地和农地的平均土壤微塑料丰度最高,菜地最低。微塑料以< 500 μm的小粒径为主(占比>97%),主要聚合物为聚酰胺(PA)、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极端降雨期间,林地+林改农是主要的泥沙来源,其微塑料输出负荷也显著高于农地和菜地。而菜地因施用农家肥,泥沙贡献虽高,但其微塑料输出负荷最低。因此,需重点管控政策转型后的新垦农田,通过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强暴雨后边坡维护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微塑料产生与迁移,进而为集约化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撑。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研究项目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5002900#sec0005

下一篇:研究揭示猪粪配施零价铁改性海泡石可同步实现稻米降镉砷和土壤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