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58%粮食来自北方干旱缺水地区,可持续吗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瞿剑 发布时间: 2021-01-29 浏览量: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干旱缺水地区,以占全国56%的耕地面积、19%的水资源,生产了占全国58%的粮食,“这样一个生产力布局的形成,有其合理性;但在资源匹配上它是不是可持续,更应引起高度重视”。1月27日下午在京举行的“旱地农业创新发展报告会”上,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旱地农业学科首席梅旭荣研究员如此大声疾呼。
       由其领衔完成的“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项目,持续开展了30多年的长期多点定位试验研究,在推动旱地农业由对抗型向应变型转变,创新抗旱适水型种植技术和模式等重大科学问题和急迫技术难题上,获得系统性突破,并在北方旱地农业区实现规模化应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但“北粮南运”中隐含的系列问题又令其忧心忡忡。
       梅旭荣介绍,我国旱地农业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干旱、半干旱偏旱、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和半湿润区等主要类型区,“包括黄淮海、内蒙古河套和东四盟等粮食主产区,也包括八百里秦川这些重要的粮食产区”,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贫困人口聚集区。
       我国北方旱区提供了58%的粮食,同时又提供了全国70%以上的牛羊肉、60%的温带水果,“所以它在整个国家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首要的突出问题就是低产田和低产天”,梅旭荣强调。所谓“低产田”,即北方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瘠薄),部分地区盐碱化、沙化严重,导致产量低而不稳;“低产天”则是指频旱多变环境条件,旱灾、冰雹等灾害多发,特别是“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了”。
       这个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但它又是我们国家生态的大屏障”,从三北防护林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重点地区基本都在这个区域。同时,脱贫攻坚中70%的贫困人口也在北方旱农地区,“接下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北粮南运”,“这样一个生产力布局的形成,有其合理性”。梅旭荣分析,北方干旱缺水地区日照足、温差大,有利于生殖生长,即果实生长和产量形成;南方水热气候有利于营养生长,即根茎叶生长。但“其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他指出,“北粮南运”,从主产区东三省,加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省份,运往主销售区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实际上是“缺水地区给不缺水地区输送粮食”。每年因此输送的“虚拟水”有500亿—600亿立方米,远远高于南水北调“东中线设计年调水量300多亿立方米”。长此以往,对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提出巨大挑战。而从低碳角度,大量粮食调到南方,水又送到北方,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大背景下,又带来一个“碳足迹”的计算问题。(科技日报北京1月28日电)

上一篇:[农民日报]科技让旱地农业从被动抗旱走向主动避旱 下一篇:【新华社】中国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