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科研进展

新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防控技术与应用(2012-2013年度省部级奖)

文章来源 :科研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16-01-28 浏览量: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西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沧州市农牧局

主要完成人员:张国良、付卫东、杨殿林、倪汉文、魏  芸、吴鸿斌、李香菊、郑长英、张燕卿、沈佐锐、

               皇甫超河、李瑞军、谭万忠、王保廷、张建华、韩  颖、张瑞海、王秋霞、李刚、韩克飞

起 止 时 间:2006-2010

获 奖 情 况: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类三等奖

内 容 提 要:

本项目系统研究了黄顶菊入侵生物学、生态学机理、灾变机制及防控技术,揭示了黄顶菊入侵过程中化感效应、种群增长与扩张的生态机制。

1、通过实地调查、情景模拟和分子溯源追踪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次明确黄顶菊传播扩散路径;建立了黄顶菊危害评估分析模型;明确了黄顶菊种子萌发、光敏、休眠,幼苗生长、开花繁殖、光合特性;明确了黄顶菊耐盐、耐旱等抗逆特性及种群发生时空动态规律。

2、采用生物活性追踪分析方法,分离筛选黄顶菊淋溶的主效化感物质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研究揭示了黄顶菊主效化感物质在不同地区、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的动态变化规律。首次研究揭示了黄顶菊入侵化学生态机制及生态影响机理。

3、首次开发研制了黄顶菊早期监测预警网络平台;筛选并运用GRAP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黄顶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域及风险区;开发了黄顶菊种子图像采集、处理和识别系统和黄顶菊种子的分子检测系统。

4、首次提出了“耕地”及“非耕地”两种生境下黄顶菊的环保型化学防除技术,构建了以化学除草剂为主体,以麦秸、薄膜、竞争性植物为辅助措施的黄顶菊应急控制技术体系。利用植物化感作用和植物生态位理论,构建了黄顶菊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5、以黄顶菊生命过程的薄弱环节和入侵扩张过程中关键环节为节点,研究集成一套完整的黄顶菊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对黄顶菊的有效控制。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入侵杂草种子检疫工效8-10倍;构建了黄顶菊应急控制技术9套,节省农药用量40以上,筛选了12种替代植物和组合,黄顶菊抑制率达到80以上;形成了一些列轻简便的实用技术,集成了一套完整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发表学术论文76篇,SCI收录12篇,EI收录2篇;出版著作4部;申请专利13项,已获得专利8项;制定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2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

经过全国11家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开展大联合、大协作,该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应用阶段,并在河北、北京等337个县市进行示范推广,监测面积1544.87万亩次,综合防治面积33.43万亩次,新增总产值57546.4万元,总节本增效94698万元,累计增收节支总额152244.6万元;该成果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黄顶菊的危害,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小麦苗情数字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2013年度社会力量奖) 下一篇:植物LED光环境精准调控及节能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2013年度省部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