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章

【缅怀恩师】忆恩师—— 林而达先生

发布时间:2022-11-09  |  【      】

        11月6日,清晨接到师妹韩雪电话,告知老师仙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惊闻噩耗,不禁泪目。老师于我而言,亦师亦父。老师如父般的关心关爱,让我在陌生的北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后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学业,留在北京工作,老师对于我的工作更是全力支持。师恩浩瀚如海,无法估量,在我人生的旅途中,将伴我温暖前行。

       2002年的夏天来北京读书,入学面试初次见到老师,老师的高大、随和、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研究所之后,非常幸运的参与到老师负责的中加气候变化合作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英气候变化合作项目等多个项目中,认识了中科院地理所、水利部、中国社科院、中国林科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加拿大环境部等合作机构的专家和老师,了解了当时气候变化研究的国际前沿,从此对气候变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一直从事气候变化相关的工作。

       回想20年,有太多的美好回忆,历历在目,如在昨天。2008年的夏天,跟高老师、万师兄一起去西藏做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实验。 当时老师是说什么都不同意我去的,说他知道的河北来的老师、同学到拉萨都有高反,不能去更高海拔的地区,高反是很危险的事情,不是儿戏,担心我也一样。 最后,在我和师妹金琳多次软磨硬泡之下,老师终于答应了我可以去西藏。临行前,给我讲了很多需要的注意事项,到拉萨走路要慢,多喝红景天、备好氧气瓶、不能喝酒等,不能逞强,感到不适就回来,叮嘱了一遍又一遍。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我带着老师嘱咐(担心)我高高兴兴就去了西藏。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跟老师微信汇报一下感受:还没有高反、头不疼、轻微头疼,买的氧气瓶没用浪费了,就这样一路到达那曲,竟然没有任何反应,还足足待了一个多月,完成所有的实验工作。 回来后,老师第一句说的就是你打破了河北人去不了西藏的说法,恰逢回来后就参加了一个会议,当时老师很高兴的跟社科院的老师说,这是我的学生孙芳,她刚刚在西藏待了一个多月,是我认识的河北人里第一个能在西藏没有高反,很厉害。西藏之行对我来说很兴奋的,但是对老师来说更多的是担忧、担心我身体吃不消,产生高反。老师经常提起我和她的二女儿林昕同岁,现在仔细回想,方能更加深切的感受老师当时内心的担忧。

       2008年,毕业之后,我到EDF工作,负责低碳农业项目,林老师作为农业温室气体领域的资深专家,一直鼎力支持我的工作。合作开发中国第一个农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项目;开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国农村发展中的能源、环境及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研究,与中外专家一起向政府部门提供中国农村发展中的能源、环境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每次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去跟老师聊聊,讲讲我的困惑,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 老师会认真的倾听,分享他的想法、同时把他了解的最新的气候变化信息告诉我。 经常提醒我及时进行总结,善于形成有形的成果。正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把研究报告整理成专著出版,把项目结束后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成书出版,即使多年后,也能快速的从这些书籍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主要得益于老师的建议和督促。  

       很是感激跟老师的相处方式、既轻松又温暖。即使毕业工作多年,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过段时间就去跟老师聊聊生活的近况以及工作情况,还会探讨一些学术的问题。然而疫情原因,今年只见过老师一次,而且当时老师基本不认识任何人了,可是当我见到老师时,明显感觉到老师是有反映的,我相信老师一定是记得我的。最近看到老师相关的文字都会潸然泪下,体会到了生死的人生滋味。如今恩师虽逝,音容常在,愿老师在天堂安好,学生余生怀念。


       先生千古!

                                                                                                                                                                  学生:孙芳

                                                                                                                                                               2022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