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章

【缅怀恩师】林而达农业气象征途四十载掠影——居辉等

发布时间:2022-11-08  |  【      】

       林而达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气象学家。1982年入职中国农业科学院,1988-2019年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正所级调研员、农业气象学科首席专家。曾任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建言献策专家组顾问,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次至第五次评估报告协调人及主要作者,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CNC-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适应气候变化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Climatic Change”副主编。

       林而达先生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工作近四十载,光阴荏苒中褪色了曾经的风华正茂,也成就了他气候变化事业的人生辉煌—— 130余次国际出访与交流、17余年国际机构任职、40余次科研项目的领衔担当、百余位气候变化领域的人才培养等等诸多业绩,都足以充分展现他的卓越成就。

       林而达先生长期致力于我国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科技研究与发展工作,是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大会谈判最早期代表之一。率先开展了支撑国家气候公约谈判的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究工作,组织领导了我国多领域跨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工作,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涉及农、林、水、人体健康、海岸带的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开创了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究工作的先河,率队建立了与欧美、世行、亚行等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气候变化合作交流渠道,是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与奠基人,为我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林而达先生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共计40余项,在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科研成就。研究成果“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水资源和沿海海平面影响和适应对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全球气候变化区域评价中的农业系统模拟及其在环境外交中的应用”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中国动物甲烷排放的测定与国家清单的编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京都议定书和排放贸易对策研究”获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优秀科技成果、先进个人奖;参与完成的“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际学术前沿,其积极发挥了中国专家的率先垂范,主动引领作用,曾承担IPCC影响与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土地利用等十余部评估报告的编写和评审工作,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专家组工作,在气候变化领域享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曾被聘任为IPCC气候变化与技术转让特别报告农业章负责人、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主要作者、IPCC第 一次至第五次评估报告农业章主要作者、IPCC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作者。曾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匈牙利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核查组组长,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第三届国际甲烷氧化亚氮大会副主席,第一届至第四届非CO2 温室气体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年作为IPCC团队成员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林而达先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及常委期间,提交政协提案15件、作政协会议主题发言27次,积极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战略建言献策。其中关于西藏草原保护及退牧还草、东北天然林与湿地保护、鄱阳湖生态区建设等内容提案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予以采纳。2010年政协会议发言“强化农村节能减排管理,增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得到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批示;2014年提交的“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咨询报告,得到张高丽常委批示;2018年领队中央统战部生态组调研撰写的“关于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综合效益的建议”报告再次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

       林而达先生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业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级奖项四项,带动和培养了一批气候变化学科领军人才。研究团队有三人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或担任国际气候变化专业机构委员,先后有七位青年科学家成为IPCC报告章节协调人或主要作者;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13名、硕士8名;发表专译著9部,其中国外出版1部,参加编写著作13部(国外英文10部);发表学术论文216篇,其中SCI论文他引累计次数2300余次,中文被《中国引文数据库》他引25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