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媒体报道

[敬业奉献]李红娜:扎根大地破解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难题

文章来源 :首都文明网  发布时间: 2020-11-18 浏览量:

李红娜

       一、人物介绍
       李红娜,女,1986年8月出生,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终年扎进养殖场和田间地头的李红娜,主持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治理等重大科技专项,对实际污染水土的修复及农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价值。她提出以物质循环为核心的农业清洁小流域构建方案,总结出一批因地制宜的成套技术和典型模式,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及环保探索出有效路径。
       二、主要事迹


扎根大地破解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难题

       李红娜,女,生于1986年,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理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微生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北京市科协2019-2021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荣获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2019优秀共产党员、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从云端到田间地头 越来越“土”的科研路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到保送至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李红娜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学霸。26岁博士毕业后,她可以选择的工作方向有很多,但命运使然,她最终以面试笔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来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成为一个和农业环境打交道的科研人员。从此,开始了她“越来越土”的科研“不归路”。

李红娜毕业照(前排左二)

       每次与合作单位老师或是邻居街坊一阵聊天后,当对方得知她是北大毕业的博士时,人们都用一种特别惊诧的语气问“你咋就来农科院工作了”,言当中尽显委婉的可惜,也有不可理解。也确实,博士生的同门有去科技部、交通部、环保部工作的,听起来就“高大上”,而农业科学仿佛一直是比较弱势的学科,不那么被看好。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还是一个弱势的产业。但在当今世界,面对越来越高的粮食需求,越来越匮乏的资源消耗,农业生产也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沉重的破坏。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发展特定阶段的突出问题,尽管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在加剧。博士毕业后正是最美好的年纪,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单位,她就认定了一个信念:要做就把它做好!刚入职的时候,相比于同单位毕业于农业院校的同事来说,李红娜缺乏对农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她必须从零开始、比其他同事付出更多来充实自身在农业农村环境领域的储备。虽然刚开始在新的领域困难重重,但是李红娜并没有放弃,她把大多数的时间用在搞科研、做课题研究上。她坚信干一行,爱一行,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她更深知,正是因为大众将农业领域定位为冷门弱势的大环境,反而更加督促她自己要在这里默默积累做出一番事业来。刚刚公布的国家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的结果,来自农业源的污染负荷超过了工业和城镇,更突显了农业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是在这样的需求和形势的鼓舞下,李红娜更充满了斗志,也更加信心满满。

李红娜在实验室做科研

       与上学时候不同,以前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中开展,工作后的“战场”转移到了一线的农田温室、养殖场和农村。为了探索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无论酷暑寒冬,她不怕脏不怕累,日复一日地穿梭忙碌在乡间地头,赶上日程繁忙的时节,从早上五六点开始一直到天黑,每天室外工作的时间都在十多个小时,工作强度甚至超过了同行的很多男同事;有时去到村庄分散的地区,为了节约往返驻地的时间,一个面包一瓶水就解决了一顿午饭;有时样品多,为了尽快分析出数据,保证样品及时监测的准确性,她大多数时候都趁大中午找个树荫或是联系村民家里,插空来测定,等不那么晒了就又继续去采样去访。就这样,她和团队早出晚归采样、监测、实验,做的都是又苦又累又脏的活儿,有时候这样一呆就是好几天。虽然在田间地头的她被朋友说“越来越土”,但历经时间洗礼,李红娜早已经成长为一个技术娴熟、能带学生、在项目工作中能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而她也越来越热爱农业环境这个领域,将所学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也不断享受着在未知领域战胜自己、收获工作成果、得到他人认可时的那份喜悦。
       深入一线,攻坚克难,助力绿色发展
       受资金、观念、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农村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农村环保工作具有“繁杂、分散、无序、薄弱”等特点,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地区也存在不同问题。作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试点的入选名单,顺义区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等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了系列工作。

李红娜在顺义田间试验和采样(右二)

       港沟,又名碱沟,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从小宋各庄流出顺义进入平谷入泃河,属于生活污水为主兼具养殖废水的河道污染类型。2018年常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TN值在0.38-0.45 mg/L之间波动,年平均值为0.40 mg/L;TP值在0.048-0.054 mg/L之间波动,年平均值为0.051 mg/L;年内COD值呈上升趋势,在13.2-14.8 mg/L之间波动,年平均值为14.26 mg/L。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全河水质综合类别为劣V类。为了将自身所学更好地用于实践,立足顺义区资源禀赋,李红娜多次到养殖场、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调查、采样、监测,在长期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搞清了典型流域畜禽养殖业、农田种植过程中氮磷等产排污系数,研究了抗生素、重金属等农业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也明确了顺义区典型种植模式中不同资源化产品施用的流失和淋失规律,为实际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充分体现了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顶天”目标。抗生素耐药性是养殖环境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她自入职以来,潜心实验室,理论探索与技术研发并进,首次开展了应用微生物-电动力复合技术修复抗生素污染水土环境的研究,相关的成果发表于环境领域顶级期刊,对实际污染水土的修复及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具有应用价值。
       此外,她及团队提出了以物质循环为核心的农业清洁小流域构建方案:首先是源解析,全面掌握流域范围内来自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污染负荷产排放情况,然后根据流域特征和现状选择适宜的技术,并进行组合;在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其对流域环境改善的效果,并最终形成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总体方案。其中,种养加生循环一体化利用产业链技术体系就是以低污染的发酵床养殖为核心的,链接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部门、实现物质和能量内部循环。目前该流域方案也已经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和环巢湖办公室的认可。经实施,港沟河流域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水干净了,困扰周围住户的天热时河水发臭、下雨时养殖污染冲刷入河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李红娜参加北京青年学术演讲

       针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艺复杂,农田消纳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她作为骨干研发集成了“基于无害化微生物发酵床的养殖废弃物全循环技术”,通过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高值利用构建种养耦合的产业循环链,该技术被列为2018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为构建更经济可行的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技术模式,她作为主持人承担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在对近十年来立项的30余项项目(课题)、200余项关键技术、100余项工程示范及40余项标准规范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总结了一批因地制宜的成套技术和典型模式,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她作为技术骨干完成了《顺义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方案》,得到了顺义区农业农村局的认可,为建立农业绿色发展体系、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大都市郊区农业绿色发展样板、推动顺义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也为着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对接首都功能战略定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她还参与北京密云、通州等地的现场改厕技术服务,深入一线的李红娜经常与农民打成一片,让人分不清谁是博士、谁是农民。常与农民交流,才能发现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常与农民交流,有时也能收获许多简单好用的农业生产技巧。受新冠肺炎疫情期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的技术服务不能赴现场开展,李红娜积极参加线上技术服务,及时排解基层组织在改厕中的各种难题,参与完成疫情形势下人居环境改善方案及政策建议报告,得到了院领导和农业农村部领导的肯定。很多基层人员对改厕技术不太了解,询问相关指南的比较多,她摘出相关技术的重点通过平台发送给咨询者,并且将全文通过邮箱再次发送以供其学习,对于某些不大会上网操作的人员,还一步一步指导从网页搜索已发布的指南文件,为不同地区开展因地制宜的改厕技术出谋划策,提出宝贵建议。
       积极乐观,倾心育人,团结同事
       为提高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很多时候李红娜都牺牲了与家人的团聚去完成科研任务,舍小家为大家、笃定方向为我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清洁小流域构建提供支撑。她在科研和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向上拼搏的信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得与失。她坚信,接受教育的过程更多的是塑造了个人迎难而上的品质和拥抱困难不逃避的心智,这也使得她在科研屡屡不顺利的黑暗期、研究方向转换摸索的低谷期以及面对时时刻刻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时,一直保持着昂扬斗志和饱满的精神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正如奥黛丽赫本所说,“如果你需要一只援助之手,你可以在自己任何一只手臂中找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李红娜与课题组老师学生合影(第二排右三)

李红娜与课题组学生合影(左三)

       参加工作以来,李红娜同志联合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生6名,在科研方面将自己所学无私地授予学生;在生活中,她细心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和身体状态,学生们更把她当做知心大姐姐,遇到各种问题都喜欢聊一聊,生活中相互鼓励,科研上互相打气。比如硕士生李同学因个人感情问题受挫、精神备受打击,学生主动找到李红娜老师谈心,诉说近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她指引学生通过健身等方式来实现自我更好成长、促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收获更好的友情和爱情,这位学生今年也顺利考上了博士。硕士生张同学的准岳父突然病重急需手术,李红娜也慷慨解囊,拿出2000元给学生用以补给日常花销,该学生也十分争气,毕业后得到了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的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目前就读于西湖大学。她坚信,学生们的更好发展和走向更高的平台,就是对老师的最好回报,也是对老师工作的最大肯定。

疫情期间李红娜参加学院大门值守

李红娜带队参与农村饮水安全采样检测公益调查并与村支书村民等座谈(右二)

李红娜带队参与农村饮水安全采样检测公益调查并与村支书村民等座谈(右二)

       充分发挥中共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在新冠疫情期间自愿报名参加疫情期间的院大门值守。她还一直关注我国环境保护的公益事业,连续两年参加MyH2O农村饮水安全调查,在广西柳州柳城县凉水山林场的4个村庄开展入户采样、监测水质、问卷访谈、政府沟通,为村民对接可行的饮水安全方案,所带领的团队获得2019年水青年计划路演第一名。今年也是作为团队的专业导师,刚刚参与了晋中农村饮水安全的采样检测、调研及宣教活动,为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也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李红娜看来,每年的村庄调研都是收获满满,除了专业知识的更好应用、实际问题的结合对接外,她也被村民们的热情和朴实所感动着。她希望自己能够将所学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惠及更多的村庄和老百姓,她也更感受到了,其实她们可以为村民们做的还有更多,比如充分研判水样检测数据,为村民及时做好反馈和解决方案;比如利用所学知识开展针对性的饮水安全解决方案,并尽自己所能为村庄对接经济可行的饮水安全解决措施。

李红娜在国家博物馆参观

2020年7月1日,李红娜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序中有一句话: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的人生态度和工匠精神。在李红娜的职业生涯中,她正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证明着她对农业环境工作的热爱,以及将所学用于科技攻关和技术扶贫的热情,瞄准瓶颈问题既能产出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顶天”,又能脚踏实地解决来百姓的实际问题“立地”,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也就是如此吧。

上一篇:【科技日报】增温不利高寒草地生产力 牧草自有“对策” 下一篇:【CCTV-17】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机制